经过3年的升级开发,在万众期待之下,4月14日,彭祖山迎来了它“出山”后的首个“三月三”朝山会。这天,来自成都、重庆等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,朝山、踏春、烧香祈福、登高望远,热闹不已。
活动盛况
4月14日上午,揭牌仪式在彭祖山景区西山门游客中心广场隆重举行。
仪式开始前,演职人员为到场的嘉宾献上了精彩的表演,给我们带来震撼的视听感受之余,也为此次的揭牌活动正式地拉开了序幕。
随着锣鼓齐鸣,彩雾升空,揭牌仪式在一片热闹祥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。
即使下着小雨,人们“朝山”的热情丝毫不减,积蓄了三年的热情,终于在今天得到释放。“三月三”朝山会,是许多人心里一个难舍的情结,是曾陪伴他们多年的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。如今升级归来,他们自然是热情高涨。
今年的朝山会与往年相比,形式更加多样,活动也更加丰富多彩。保留了众多传统习俗的同时,也增加了许多新颖的内容。
一场集结了非遗手艺、地道美食、文化展览和互动体验的非遗集市在景区内开锣,吸引了众多游客的驻足观看。
游客们围在这些匠人身边,看他们展示各自精湛的绝活,听他们讲述这些技艺背后的故事,感受这份难能可贵的匠心和非遗的魅力。
“三月三”朝山会活动由来
在彭山,历来有农历三月三朝仙女山(彭祖山)的习俗。据传,此风俗是由彭山及其周边百姓为了祭祀彭祖三女,每逄农历三月初三上山朝拜而慢慢形成,沿袭至今。每年三月初三,山上朝拜者众多,香客云集,由此,朝山节也成为了彭祖山最为热闹、场面最隆重的盛事之一。
相传,彭祖的第三个女儿,叫三娥,聪明好学,又十分孝顺,跟随父亲在彭祖山采药炼丹,治病救人,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三娥搭救了周厉王的太子姬静,原来厉王驾崩之后,姬静的弟弟带兵作乱,篡夺了王位,使他落难于此。两人日久生情,定下山盟海誓, 姬静许诺:一旦平定叛乱重登帝位,便立刻前来迎娶三娥。
然而姬静一去不复返,杳无音讯。痴情的三娥相思过度,最终忧郁而死,这时正是姬静离开三年后的三月初三。而刚平乱复国的周宣王所派的使臣,在三娥去世的第二天就到了。当把这一噩耗传回京城,从未忘情的姬静悲痛欲绝,对天长拜,传旨封三娥为仙女,把三娥修炼的山封为仙女山,并在山上修庙供奉真身塑像。
“三月三”朝山会活动沿袭
在夏、商、周时,在彭山当地,有祭天求雨、祈愿五谷丰登的习俗。1990年发掘彭祖墓时出土的唐三彩和神像为证,朝山会在汉代至唐代注入了佛教和道教文化,以朝山祭祀、求香火为主。
从彭祖墓出土的光绪年间的碑记上看,明清时期朝山会主要还是纪念彭祖和其三女儿彭三娥的祭祀活动。清代时,彭祖山朝山会以祭拜彭祖和彭三娥活动外,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内容——“抢童子、送童子”。
会首将木雕童儿从高崖抛下,群众蜂拥争抢。得者于夜晚以鼓乐为前导,送给长期不育人家,为“送童子”。每年此时,善男信女四方云集,从山麓至顶,人流如潮,香火之盛为县内诸神庙之冠。群众到彭祖山朝拜、看戏、赶集、参加活动,十分热闹。
1954年, 仙女山慧光寺、璧山寺、彭祖祠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84年,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形势下,仙女山周围一些农民通过庙会吸引游人,在慧光寺原址搭起临时庙棚,竖立仙女神位,挂上红布横批向游人化缘,修复庙宇神像,朝拜群众万余人。到1985年, 朝山群众达二三万人。
至90年代,“三月三”朝山会的游客可达5-6万人,最多时可达8-9万人。在朝山节期间,会隆重推出“万人转山会”、“彭祖祭祀大典”、“祈祷之旅相聚三月三”民间文艺表演、“仙山寻宝”、“彭祖养生功演练”、“彭祖山书画展”等一系列活动。
“三月三”朝山会,从夏、商、周时代一直沿袭到现在,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同样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还有彭山的“竹琴”。截止2020年底,彭山拥有34个项目列入了省、市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